羿善射,奡汤舟,都以力着称,却不得好死。
天下之言不归杨,则归墨。注重民本和教化,立足社会进行改革,缓和社会矛盾,维护社会正常秩序。

[13]张岱年:《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德力、刚柔的论争》,《国学研究》第一卷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3年。强而后可,一朝而获十禽。[12]孟子不但自己以道最高的价值理念,还把这个理念作为基本原则来要求为政者。他认为爵、齿和德作为不同类型的价值标准,适用于不同的领域:朝廷莫如爵,在政权系统里,以权力高低为标准,爵位越大越高贵。心之官则思,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也,此天之所与我者。
这样的天地正气显然是人文的、主观的。这不仅没有贬低孟子,恰恰证明了孟子思想的进步性及其人格的伟大。[89]《退溪先生年谱》卷三。
25岁时读《性理大全》,使他的人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,毅然抛弃科举名利,专求经传,旁通百家,走上学为圣贤之路。[87]南冥的弟子朴絪说:我曹先生生道学既绝之后,际士林斩伐之时,与退溪先生并世,各以兴起斯文为己任。即使退闲之后,也是忧国之念,老而益笃。《礼记》曰:三谏而不听则逃之。
学者须守下学上达之语,乃学之要。[26]在《书圭庵所赠大学册衣下》中他说,余初受气甚薄,又无师友之规,惟以傲物为高,非但于人有所傲,于世亦有所傲。

学者博文之功夫,当如是矣夫。其父每以举业勉,南冥自雄其才,谓科第可俯取。还有,南冥在社会底层通过自身的影响,吸引了许多朋友和慕名而拜的人,在民间进行道德教化和一般教育,传扬儒学思想,对儒林士风有很大的影响。横渠曰:同行异报犹难语命,语遇可也。
在腐败的社会还起着一种激扬浊清的作用,在黑暗的时代往往还透露出一丝真实人性的亮色。殿下若取人以身,则帷幄之内无非社稷之卫也,容何有如昧昧之微臣乎?若取人以目,则衽席之外尽是欺负之徒也,亦何有如硁硁之小臣乎?[55]这就是前面说的修身为取人之本,有修养的君主才能取得真正的贤才。推恶恶之心,思与乡人立,其冠不正,望望然去之,若将浼焉。(《论语·卫灵公》)当他与弟子们各述其时,他赞赏的不是做官从政的志向,而是曾皙的那个近乎隐逸者的自况:暮春者,春服既成。
[37]《言行总录》,《南冥集》第136页上。(《论语·公冶长》)他还有想居九夷(《论语·子罕》)想法,这都是一种隐者的避世思想。

[92]儒者都有经世行道之责,应该处则正家而表俗,出则匡国而济时。……往年臣尝再陈荒疏……于今有年月矣,未闻殿下亟下恩威以立纪纲。
他说:诸葛孔明为昭烈三顾而出,欲为于不可之时,顾未免有小用之憾。[33]《戊辰封事》,《南冥集》第58页下。他的著作被后人编为《南冥集》。……当此之时,虽有才兼周召,位居均轴,亦未如之何矣。孔子认为,他与那些逸民的区别就在于无可无不可。如人嘘吸,若嘘而不吸则须绝,吸而不嘘则亦必壅滞。
士之熏陶渐染兴起私淑者多矣。平生景仰,有同星斗于天,旷世难逢。
这些都强调的隐居,而没有强调道德。[台湾]吴怡:《孔子思想对易经的贡献》,.刘大均主编:《大易集成》,北京:文化艺术出版社,1991年。
[49]他还引程明道的话说:须是合内外之道,一天人,齐上下,下学而上达。忧国伤时现于下,为师友留下了深刻印象,感人肺腑。
故蒙耻之宾,屡黜不去其国。[82]诸葛亮是道家式的人物,但他受刘备三顾之请,成为蜀汉的丞相,一生以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为匡复汉室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最终并没有获得成功。南冥在《学记上》写道:问圣门当学谁?南轩张氏曰:学颜子,为有准的。其爱君忧国之心,未尝一日而忘于怀。
[71]他引证古今圣贤之言云:《易》曰:天地不交,否。出无所谓,处无所守,则所志所学将何为?于是始悟旧学不是,心愧背汗,终夜不就席。
……《大学》群经之纲统,须读《大学》,融会贯通,则看他书便易……朱子曰:‘平生精力,尽在大学。是故,不就试,不求仕,卷怀退居山野,自号‘南冥 [14]。
虞仲、夷逸隐居放言,则言不合先王之法者多矣。十月入京,命对思政殿,翌日还山。
[42]《南冥集》第95页上。况一微身,才如草芥乎?上不能持危于万一,下不能庇民于丝毫,为殿下之臣不亦难乎。[46]《解关西问答》,《南冥集》第62页上。在《戊辰封事》中他集中地揭露了胥吏专国之弊:自古权臣专国者或有之,戚里专国者或有之,妇寺专国者或有之,未闻有胥吏专国如今之时者也。
[84]《南冥集》第174页上。引朱子曰:为人君止于仁,为人臣止于敬。
子陵气节其可跻欤?然子陵与吾不同道,余未忘斯世者也,所愿学孔子也。他们对孔子四处奔走,三月无君则皇皇如(《孟子·滕文公》)很是鄙视,并极尽讥讽之能事。
他认为为学贵自得:学必以自得为贵,曰徒靠册子上讲明义理而无实得者终不见受用。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,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,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。 |